2019-03-29 15:50 來源:未來網 編輯:未網視頻徐博
三日研學之旅
一、研學主題:走進中華龍脈,探密大秦嶺前世今生,秦嶺地質、生物、戶外生存研究探索!
二、研學地點:1.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灃峪科考路線
2.秦嶺自然教育研學營地(寧陜縣廣貨街鎮)
三、目的意義
1.探訪大秦嶺,近距離了解秦嶺前世今生,了解地質、地理、生態系統的變化過程;
2.知道大秦嶺的過去、現在和未來,追溯生命的起源;
3.感受秦嶺山十里不同天,以及不同動植物的垂直分帶,探尋奇趣的自然世界。身臨其境,探索大自然的奧秘。
4.學會地質、植物標本采集,會動手制作標本,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。
5.改變學生的學習形態,擴展學生的視野,促進了學生多元發展。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進一步深層探究,保護自然,愛護大自然!
6.戶外生存訓練、真正感受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。
四、主要授課老師:
(1)林晉炎(地質)西北大學地質系副教授、博士、碩士生導師、教育部秦嶺造山帶全國研究生暑期學校野外隊長和主講導師、教育部秦嶺青年教師野外能力培訓主講導師、秦嶺自然教育營地負責人
(2)魏朔南(動植物)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、碩士生導師、陜西省植物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
(3)譚江麗(昆蟲)博士,西北大學副教授,碩士生導師、從事昆蟲學教學與科研
五、服務單位:秦嶺自然教育營地
六、時間安排:三天二夜
七、研學探究:
1.大陸與海洋是怎么形成現狀的呢?未來還會改變嗎?
2.大秦嶺的自然形成過程都需要什么條件?
3.自然環境與人類的關系?
4.植物的分類有哪些?
5.昆蟲又有哪些種類?都有什么特點?
6.動物、昆蟲與人類的關系?
7.在戶外行走、活動需要注意哪些事項?
8.沒有火源怎么生火?
9.在野外生活需要注意的哪些事項?
八、活動內容
秦嶺前世今生地質生物考察:探密幾億年前秦嶺古海洋的蛛絲馬跡,珊瑚大堡礁的古生態系統;追隨數千萬年來中華龍脈的崛起過程。觀察秦嶺地貌與秦嶺地質構造的內生關系,戶外生存體驗。
九、活動流程
第一天
7:30 開始集合
8:00分組,清點人數,分組登車,教官按班進行簡單團隊建設、入營教育等;班主任等再次強調安全事項,分發研學旅行手冊,輔導研學旅行手冊的使用方法
9:00 灃峪口考察秦嶺北緣深大斷裂,了解其對秦嶺山脈崛起及其與渭河地貌、關中豐富溫泉資源的關系。
10:00 喂子坪或關石考察秦嶺群構造雜巖、華山期花崗巖,了解北秦嶺構造帶高溫、高壓巖漿巖和變質巖(火成巖),認識低海拔闊葉林生態系統。
11:00 秦嶺黃河、長江分水嶺,了解高山針葉林和闊葉林混交和高山草甸生態系統,觀察第四季冰川形成的U型谷及懸谷地貌。
12:00 秦嶺自然教育營地,午餐
12:30 分組安排住宿、午休。
14:30西北大學地質系林晉炎教授《走進中華龍脈,探尋大秦嶺前世今生》講座。
16:30基地地質樣品講解,考察第四紀冰川遺跡-巨石陣,在基地樣品中尋找古海洋珊瑚礁的化石,了解化石的形成方式與環境。
17:30晚餐
18:30才藝表演及篝火晚會
21:00就寢
第二天
7:00起床、洗漱、晨練、、拉伸、早餐
8:00西北大學生命科學系魏朔南教授講座《多姿多彩的秦嶺生物》
10:30野外分組扎營與生存訓練,學習賬蓬的搭建、地鉤與風繩的運用。
11:30野炊訓練:分組進行牛羊肉的腌制、搓麻食,利用少量光源生火煮食,戶外用餐
14:00:野外生存訓練、穿越、徒步、定向尋寶(億萬年前的古海洋化石)
17:30野餐:戶外燒烤,分組生火煮食
19:00野外帳篷露營訓練。點燈誘昆蟲,收集動物標本
21:00露營、休息
第三天
7:00起床、洗漱、晨練、拉伸、早餐
8:30漫溝地質、生物考察。
12:00返回基地,午餐
12:30午休
14:00科學小實驗:去掉昆蟲(如螞蟻)的觸角/涂上復眼,理解觸角和視覺的作用。
15:00講解動、植物標本制作的方法,注意事項,并分組進行標本制作
16:30標本展示、評選,頒發獎品獎牌,以及頒發結業證書
17:30閉營,返程
漫溝地質、生物考察; 恐龍時代與古秦嶺造山帶的角度不整合、華北板塊和華南板塊碰撞縫合線,華南板塊古海洋沉積形成的水成巖;尋覓子午古棧道遺址髙官場遺跡,對大秦嶺的生態圈、食物鏈深層進行深入探究與保護,觀察秦嶺地貌與秦嶺地質構造的內生關系,欣賞林間清泉、連珠瀑布。 實地講解動植物的區別,種類,特征,探尋動、植物世界的神奇奧秘,進一步探究人與自然的關系。沿路收集地質標本,以及動、植物標本。